百歲卡特的遺憾

美國前總統卡特10月1日度過百歲生日,據他的孫兒說,這位去年接受善終寧養服務的前總統正等待下月總統大選投票。卡特當總統的一大政治遺產,便是促成以色列跟宿敵埃及達成和平協議,在美國無力或不願阻止以色列在加沙及黎巴嫩的軍事行動之際,回顧卡特當年斡旋中東局勢的成就及遺憾,對今天也許有參考價值。
1977至1981年擔任總統的卡特,其中一個外號是「最佳前總統」,他卸任充當和平使者,協助調解不少國際紛爭、內戰及政治轉型,2002年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不過,這綽號也暗示了他4年總統任期乏善足陳,1979年伊朗人質危機更直接令他競逐連任失敗。然而,近年不少專家為卡特翻案,認為他任內多項政策無論內政外交都影響深遠。Kai Bird 2021年出版的卡特傳記The Outlier: The Unfinished Presidency of Jimmy Carter便是其一。
協調多國紛爭 促以埃和平
卡特任內一大政治遺產便是促成以色列跟最大阿拉伯國家埃及締結和平,結束兩國逾40年的衝突,奠定兩國和平基礎持續至今。Kai Bird根據官方文獻、卡特等當事人的回憶,對卡特如何斡旋中東和平有細緻的描述。這段歷史也可讓人一探美國總統在中東有何可能性及限制。
卡特1977年入主白宮初期便着力要推動中東和平,差不多所有顧問都勸阻他,但卡特堅持,在首年任期便跟以色列、埃及及其他阿拉伯國家領袖見面。當時,有幕僚特別提醒他,美國猶太社群的票源及政治捐獻十分重要,卡特必須事先安撫美國的猶太領袖,以免他們對卡特有敵意。卡特當時跟埃及總統薩達特(Anwar Sadat)締結友誼,更有份促成薩達特當年歷史性訪問耶路撒冷之行。卡特相信阿拉伯世界願意在特定條件下跟以色列修好。不過,同年右翼利庫德集團貝京(Menachem Begin)上台,大肆擴展在佔領土地上的猶太殖民區,成為和平一大障礙。
以色列建國後跟阿拉伯國家的戰爭都有埃及的參與,以色列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先發制人,分別從埃及手中奪取西奈半島及加沙、從約旦手中奪去西岸及東耶路撒冷、從敘利亞奪取戈蘭高地。埃及1973年發動贖罪日戰爭試圖重奪西奈,以色列雖然擊退埃軍,但傷亡慘重。對以色列來說,跟埃及議和,消除一大安全隱患,百利無一害,不過以色列並不想放棄佔領土地。
8張簽名照改大衛營談判局勢
卡特1978年決定邀請貝京及薩達特9月到大衛營談判。當時幕僚以至卡特的妻子都擔心,峰會一旦失敗卡特便會賠上威信。但卡特堅持,更事事親力親為,投入不少心血。他當時的目標是希望以色列撤出西奈半島,換取埃及的安全保證,並為巴勒斯坦問題制定未來談判框架。據卡特憶述,峰會首3天貝京和薩達特拍枱謾罵之聲不絕。卡特於是改為單對單會談,不再讓兩人同場,自己則在貝京和薩達特之間不停穿梭,並不斷將聲明改了又改。貝京態度強硬,在西岸殖民及耶路撒冷問題上不肯讓步。他反對提及要求以色列撤出佔領土地的聯合國242號決議,聲言1967年之戰讓以色列有權改變邊界;甚至連「巴勒斯坦人」也反對使用,聲稱「我們也是巴勒斯坦人。」他到最後甚至連自西奈撤走猶太人殖民區也不同意,峰會陷僵局。
到了第十二天,貝京已準備離去,峰會失敗似乎已成定局。大衛營峰會最耳熟能詳的一幕發生了,貝京之前曾要求卡特在3人的照片上簽名,以送給他8個孫兒。卡特不單在8張照片上簽名,還每張寫上貝京孫兒的名字,又親赴貝京下榻處將照片交給他,令貝京深受感動,回心轉意同意繼續談判,最終同意拆除西奈半島的14個殖民區。貝京及薩達特簽署的大衛營協議,由兩份「框架」文件組成,訂下制定雙邊和平協議的原則以及巴勒斯坦問題的談判框架。
不過,正如Kai Bird指出,貝京最後關頭在西奈的猶太殖民區糾纏,可能只是轉移視線的緩兵之計。當時,卡特還在游說貝京同意凍結西岸殖民。但當要簽附件時,貝京一直拖延,始終沒有在美國提供的文本上簽名。卡特一直認為貝京口頭承諾凍結西岸殖民,大衛營峰會結束後不出3個月,貝京便宣布政府計劃在未來5年內在西岸興建18至20個殖民區,令卡特勃然大怒,認為貝京欺騙了他,並以自己跟貝京的會面筆記作證。不過他的幕僚卻不認為貝京有存心欺騙卡特,雙方一直在殖民問題上有「誠實的分歧」。
卡特憑私交和親和力斡旋中東兩大敵國,其魄力及毅力恐怕都不是後來的美國總統能及的。不過事後回望,這場所謂卡特最大的外交勝利,真正的贏家卻是以色列。正如卡特在回憶錄說,貝京既想要和平,又想保留西岸。以色列只是撤出西奈半島,卻保留其他佔領土地,便得以消除建國以來一大心腹大患。薩達特跟以色列握手言和令他在阿拉伯世界聲譽大損,最後更遭極端分子暗殺。至於卡特本人,雖然為以色列立了大功,但他對以色列殖民的批評卻惹怒美國猶太社群。卡特的幕僚對他的警告最終成真,卡特競逐連任時飽受親以色列政客攻擊,成為首位猶太票源不過半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
當然,最大輸家當然是巴勒斯坦人,大衛營協議沒有給巴人位置,亦沒有承諾讓巴人建國,只是以字眼模糊的「自治」來作為目標。大衛營協議終究是妥協的產物,卡特對於未能迫使以色列停止西岸殖民一直耿耿於懷。他卸任後更加義無反顧批評以色列。1983年3月,他在外交關係委員會坦言:「以色列才是和平的問題所在。」1990 年,《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A. M. Rosenthal 斥卡特對以色列有偏見。卡特回應:「我知道任何對以色列的批評都會被譴責,但我沒有道歉的需要。我擔心有人真的認為我有偏見,但很多有關偏見的指控都是刻意為了阻止人們進一步批評以色列的政策。我不會被嚇倒。」不久,他跟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袖在巴黎會面,在以色列及美國猶太社群眼中更罪不可恕。
直指以色列是和平問題所在
以巴和平90年代曾現希望,但因以巴雙方的極端勢力令奧斯陸和平進程無疾而終。面對巴人第二次起義,以色列強硬對付,時任總理沙龍(Ariel Sharon)——決定興建隔離牆。卡特對隔離牆深感憤怒,他2006年不理顧問勸告,出版Palestine: Peace Not Apartheid一書, 以南非種族隔離政策形容以色列對待巴勒斯坦的政策,書名引發極大爭議:竟然用南非的種族主義政策跟美國盟友兼中東第一大民主國家以色列相提並論,實在太過分了。於是,不單美國猶太社群斥卡特「反猶」,連民主黨重量級人物包括前總統克林頓、眾議院議長佩洛西都公開譴責他。
出版書籍遭譴責 太有先見之明之過
卡特的問題在於太有先見之明。現在連以色列人權組織以至以色列前官員都不諱言以色列針對巴人的措施是種族隔離。2017年,以色列前總理巴拉克(Ehud Barak)便稱以色列正危險地滑向種族隔離:如果以色列要繼續佔領巴人土地,只會有兩個結果:一是變成非猶太國家,一是變成非民主國家。前者指的是以色列讓巴人擁有完整權利,以色列即變成阿拉伯國家;至於另一選擇便是以色列繼續目前路線,朝「種族隔離」進發。為避免兩者出現,以色列應讓巴人立國。去年9月,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前局長Tamir Pardo向美聯社說,以色列政府在佔領土地上限制巴人行動,又以軍法統治巴人,反觀猶太殖民者卻受民事法庭管轄,雷同於南非種族隔離。
時至今日,以色列在西岸的猶太殖民區比卡特時代多了很多,已多達150個,居住多達70萬人。這些殖民區將巴人的土地割裂得支離破碎,為巴人最終立國做成一大障礙。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曾經為西岸及東耶路撒冷殖民區向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施壓,但卻拿他沒辦法,後來的特朗普和拜登基本上放棄這議題。卡特當年的遺憾還有沒有可能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