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備忘4 /8/2020,18:07

原文刊於2020年8月16日《明報.星期日生活》

2020 年8 月4 日貝魯特時間18 時07 分,貝魯特港口大爆炸,黎巴嫩再次吸引世人目光。這個沒有天然資源、又沒有什麼戰略地位的國家,歷史又如此糾纏不清,在當前以近乎光速變幻的世界局勢中能夠維持世人多久專注,卻是疑問。我從沒有踏足黎巴嫩,但這個國家的命運卻一直牽動着我。

大爆炸後,回到家中翻閱英國記者 Robert Fisk 關於黎巴嫩內戰的名著Pity the Nation。書名取自黎巴嫩詩人Kahlil Gibran 的詩篇,讀着詩句,再想想貝魯特,不禁令人悲從中來。

黎巴嫩近年早已步向失敗國家。翻查近15 年國際傳媒報道中的黎巴嫩,不出血腥(前總理拉菲克哈里里2005年遇刺)、衝突(以色列2006 年向黎巴嫩發動戰爭)、離奇(前總理薩阿德哈里里2017 年在沙特閃辭)、經濟崩潰、民怨四起。去年政府沒錢要開徵 WhatsApp 稅,人民再也受不了,憤而上街抗議,政府下台了,換了另一個政府,但經濟民生照舊破爛,停電繼續是家常便飯、匯率一直插水,然後一堆放在港口6 年的逾2000 噸硝酸銨爆炸了,將一個管治失靈的政府表露無遺,也把本已百孔千瘡的城市進一步推向地獄。

近年早步向失敗國家

對不少關注中東的人來說,黎巴嫩大爆炸喚起的是漫長沉痛的歷史,令人不禁扼腕長嘆:何以這個小國如此多災多難? 1975 年至1982 年的內戰陰影未完全遠去,2006 年以色列轟炸黎巴嫩仍叫人記憶猶新。今次大爆炸後,新聞中一些姓氏和政黨都似曾相識,彷彿不斷輪迴,壟斷黎巴嫩政經發展:真主黨(相信不用多介紹)、哈里里(政治經濟世家)、杰馬耶勒(基督徒長槍黨創辦人家族)等名字背後都隱含不少血海深仇,也有糾纏不清的利益瓜葛。

要整理黎巴嫩的前世今生並不容易。黎巴嫩問題大概可以追溯至一戰後,英國及法國在一戰後瓜分中東,敘利亞及黎巴嫩歸法國管轄,法國希望壯大黎巴嫩,保護當地基督徒,便將一些穆斯林和德魯茲聚居的土地劃入黎巴嫩。此舉可說埋下黎巴嫩日後多次被外國勢力捲入地緣角力的伏線,弄得黎巴嫩傷痕累累,但也形成在中東別有特色的小國。黎巴嫩承認的教派有18 個,1943年獨立時制定分權機制,總統由馬龍派基督徒擔任,總理必須是遜尼派穆斯林、議長則是什葉派穆斯林;國會議席也是按教派人口比例分配。這樣的制度說得好聽點便是公平,但難聽點便是分贓或「益自己友」的利益輸送,施政管治也老是失靈,更不用提各派系背後的外國勢力了。

大爆炸後黎巴嫩何去何從?歷史或新聞報道只能提供一鱗半爪,還是直接閱讀黎巴嫩人的文字較妥貼。

徹底破壞或迎來徹底改變

旅居法國的黎巴嫩作家Diane Mazloum 在大爆炸當天正身處貝魯特父母家。其父母的住所位於九樓,露台原可飽覽貝魯特港景色,但不知誰在他們所居的大廈外兩米建了一座高樓,大煞風景。不過,卻正是該座高樓抵消了爆炸的衝擊力,雖然住宅嚴重受損,但 Mazloum 一家幸保性命。她事後在《世界報》寫道,在2020 年8 月4 日貝魯特時間晚上6 時07 分前,黎巴嫩的支柱正一根一根倒下,國家正陷入前所未有的經濟及生存破產的邊緣,人們一早便以「深淵」、「災難」等字眼形容。貝魯特市中心早已荒蕪,人們沒有錢也沒有工作。她形容,黎巴嫩人早已被這場如光速般的發展吞噬,下沉速度恍如一齣科幻災難片;就算這不是世界末日,也似乎在向世界末日、某個黎巴嫩的末日或某個文明的末日進發。

但8 月4 日晚上6 時07 分之後,黎巴嫩再也不一樣。Mazloum 稱,雖然爆炸的苦難難以言喻,但這徹底的破壞卻可能是黎巴嫩徹底改變的最後機會,黎巴嫩人和黎巴嫩都不會再一樣。

國家其實自去年10 月17 日後其實已經不一樣了,8 月4 日也經歷了驚恐一夜的黎巴嫩作家Charif Majdalani 在《世界報》寫道。2019 年10 月17 日,在經濟危機加深下,政府宣布每月向 WhatsApp 等互聯網通話徵收約6 美元的稅款,引爆積壓已久的民怨。黎巴嫩人不分教派走上街頭,無懼真主黨的威嚇及滋擾,抗議政治精英把國家弄得民不聊生。經過13 日示威,總理薩阿德哈里里下台。Majdalani 說,一個國家很少如此迅速地遇上兩個「命運之日」,但黎巴嫩卻先後遇上10 月17 日及8 月4 日:10 月17 日的黎巴嫩人是挺起胸膛及戰意激昂的;8 月4 日後的黎巴嫩人剛被災難擊倒,不過戰鬥仍然未完。

一年間兩度遇上命運之日

大爆炸後,人民再次走上街頭,憤怒地向腐敗的政治精英追究責任,總理再一次辭職;法國等國紛施援手,並敦促改革。若考慮現實政治及那錯綜複雜的歷史,大概沒有人敢對改革黎巴嫩太樂觀。不過,在這個什麼也有可能的2020 年,誰也不敢下定論,至少感情上,我們還是希望這小國歷劫重生。

不妨把鏡頭拉遠點。時間回到1915年,中東仍為鄂圖曼帝國統治,英國跟法國看上這片土地,鼓勵阿拉伯人反抗土耳其人。黎巴嫩人因為試圖勾結外國勢力推翻土耳其,被土耳其人抓到嚴刑迫供,當中27 人是穆斯林,6 人是基督徒,大都難逃絞刑。行刑地點正是今天示威頻繁的貝魯特烈士廣場。黎巴嫩總把這段歷史視為基督徒和穆斯林可以不分教派團結一致的證據。烈士廣場中央仍然放着一個紀念雕塑。大爆炸會改變黎巴嫩的宿命嗎?還是再一次將教派分歧重燃?

但願他日提起黎巴嫩時,腦海浮現的不再是黎巴嫩詩人Kahlil Gibran 的 Pity the Nation。


Posted

in

by